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即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加上督脉和任脉,不同经络的位置存在差异,但整体遍布全身。
手三阴经
1、手太阴肺经
位置:从胸部沿着手臂内侧前缘,经过肘窝,到达大拇指桡侧。主要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2、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从胸部沿着手臂内侧中线,经过肘窝,到达中指末端。主要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3、手少阴心经
位置:从腋下沿着手臂内侧后缘,经过肘窝,到达小指桡侧。主要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手三阳经
1、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从食指末端沿着手臂外侧前缘,经过肘窝,到达肩部,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主要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等。2、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从无名指末端沿着手臂外侧中线,经过肘窝,到达肩部,再向后下行入锁骨上窝。主要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3、手太阳小肠经
位置:从小指尺侧沿着手臂外侧后缘,经过肘窝,到达肩部,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主要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等。足三阳经
1、足阳明胃经
位置:从头面部下行,经过胸腹、下肢外侧前缘,到达足背第二趾外侧端。主要穴位: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等。2、足少阳胆经
位置:从头面部下行,经过胸胁、下肢外侧中线,到达足背第四趾外侧端。主要穴位: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等。3、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从头面部下行,经过腰背、下肢外侧后缘,到达足小趾外侧端。主要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等。足三阴经
1、足太阴脾经
位置:从大趾末端内侧沿下肢内侧中间上行,经过胸腹,到达胁肋部。主要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等。2、足厥阴肝经
位置:从大趾外侧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经过胸胁,到达头顶部。主要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等。3、足少阴肾经
位置:从小趾下方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过腰腹,到达胸胁部。主要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等。任脉与督脉
1、任脉
位置: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主要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等。2、督脉
位置:位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主要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等。预防保健通过日常按摩、拍打等简单方法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疲劳和改善睡眠质量等。例如,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拍打胆经则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肝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