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由中國共產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評出,在中國大陸被稱為全國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特別受參選城市黨委、政府的重視。[1]截至2025年5月23日,共有505個市、區、縣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部分有較強示範引領作用的全國文明城市則被稱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牌匾
廣西桂林的一處「共創文明城市,共建文明家園」的宣傳廣告
目次
1 定義
2 申報條件、標準
3 申報程序
4 考評方式及內容
5 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6 省份分布
7 評價
8 註釋
9 參考文獻
定義
編輯
文明城市是指滿足以下標準的城市[3]: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
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市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較高。
申報條件、標準
編輯
申報全國文明城市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條件[3]:
獲得並保持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榮譽稱號;
申報前連續兩年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申報前12個月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無嚴重違紀、違法犯罪;
申報前12個月內未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
申報前完成國務院下發的節能減排任務;
未發生非法出版、制黃販黃、侵權盜版的惡性事件。
全國文明城市的評選標準有八條:
組織領導堅強有力,創建工作機制健全;
思想教育深入細緻,道德建設紮實有效;
創建活動蓬勃開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科教文衛體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秩序井然;
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優良;
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申報程序
編輯
中央文明委20039號文件規定,全國文明城市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實行屆期制,具體申報程序[3]為:
申報城市對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標準,進行自我測評。
符合標準、條件後,市文明委自願向省文明委提出申請。
省文明委審核後按分配名額向中央文明辦提交推薦報告。
考評方式及內容
編輯
依據《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全國文明城市考評實行「年度測評、三年總評」的方式,三年測評成績分別以20%、30%、50%的比重計入考評總分值。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評價作為申報全國文明城市的前置條件,測評結果單獨排序,得分低於85分的,不能申報全國文明城市,同時該項得分按20%的比例計入全國文明城市總得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主要採用聽取匯報、材料審核、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實地考察、整體觀察六種方式,共需考評3大板塊、12個項目、89項內容、188條標準[4]。
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編輯
中央文明辦分別從2005年開始每隔三年分別評選出第一批(12個)[5]、第二批(14個)[6]、第三批(27個)[7]、第四批(34個)[8]、第五批(89個)[9]、第六批(133個)[2]和第七批(202個)[10]全國文明城市,從第二批開始每一批評選的時候均會對之前評選的城市進行複查[11][12][13][14]。
全國文明城市(505個,包括複查通過)
省
市
等級
批次
第二批覆查
第三批覆查
第四批覆查
第五批覆查
第六批覆查
第七批覆查
福建省
廈門市
副省級
1
山東省
青島市
副省級
1
遼寧省
大連市
副省級
1
浙江省
寧波市
副省級
1
廣東省
深圳市
副省級
1
內蒙古自治區
包頭市
地級市
1
(2021年10月9日起恢復[15])
廣東省
中山市
地級市
1
山東省
煙臺市
地級市
1
天津市
和平區
市轄區
1
上海市
浦東新區
副省級
1
北京市
西城區
市轄區
1
江蘇省
張家港市
縣級市
1
四川省
成都市
副省級
2
不適用
江蘇省
南京市
副省級
2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市
自治區首府
2
(2021年7月15日起恢復[16])
廣東省
惠州市
地級市
2
江蘇省
南通市
地級市
2
廣東省
東莞市
地級市
2
安徽省
馬鞍山市
地級市
2
江蘇省
蘇州市
地級市
2
黑龍江省
大慶市
地級市
2
北京市
東城區
市轄區
2
上海市
靜安區
市轄區
2
重慶市
渝北區
市轄區
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庫爾勒市
縣級市
2
內蒙古自治區
滿洲里市
縣級市
2
(2021年10月9日起恢復[15])
湖南省
長沙市
省會
3
不適用
廣東省
廣州市
副省級
3
福建省
福州市
省會
3
吉林省
長春市
副省級
3
浙江省
杭州市
副省級
3
河南省
鄭州市
省會
3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省會
3
(2021年8月19日起恢復[17])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
省會
3
貴州省
貴陽市
省會
3
山東省
臨沂市
地級市
3
湖南省
常德市
地級市
3
江蘇省
揚州市
地級市
3
山西省
長治市
地級市
3
山東省
淄博市
地級市
3
內蒙古自治區
鄂爾多斯市
地級市
3
河南省
洛陽市
地級市
3
四川省
綿陽市
地級市
3
湖北省
宜昌市
地級市
3
河北省
唐山市
地級市
3
(2022年6月被撤銷[18])
廣東省
江門市
地級市
3
浙江省
嘉興市
地級市
3
江蘇省
常州市
地級市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克拉瑪依市
地級市
3
北京市
朝陽區
市轄區
3
上海市
長寧區
市轄區
3
重慶市
渝中區
市轄區
3
黑龍江省
綏芬河市
縣級市
3
湖北省
武漢市
副省級
4
不適用
江西省
南昌市
省會
4
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
副省級
4
安徽省
合肥市
省會
4
陝西省
西安市
副省級
4
遼寧省
瀋陽市
副省級
4
山東省
威海市
地級市
4
山東省
濰坊市
地級市
4
四川省
廣安市
地級市
4
河南省
許昌市
地級市
4
山東省
東營市
地級市
4
江蘇省
鎮江市
地級市
4
浙江省
紹興市
地級市
4
河南省
濮陽市
地級市
4
湖南省
岳陽市
地級市
4
甘肅省
金昌市
地級市
4
福建省
三明市
地級市
4
安徽省
銅陵市
地級市
4
廣東省
珠海市
地級市
4
湖南省
株洲市
地級市
4
安徽省
蕪湖市
地級市
4
陝西省
寶雞市
地級市
4
江蘇省
無錫市
地級市
4
廣東省
佛山市
地級市
4
江蘇省
泰州市
地級市
4
福建省
泉州市
地級市
4
(2021年8月19日起恢復[19])
浙江省
溫州市
地級市
4
福建省
漳州市
地級市
4
上海市
奉賢區
市轄區
4
北京市
海淀區
市轄區
4
重慶市
南岸區
市轄區
4
天津市
河西區
市轄區
4
河南省
濟源市
縣級市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石河子市
縣級市
4
山東省
濟南市
副省級
5
不適用
海南省
海口市
省會
5
河北省
石家莊市
省會
5
(2022年3月3日起恢復[2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市
自治區首府
5
青海省
西寧市
省會
5
江蘇省
宿遷市
地級市
5
山東省
日照市
地級市
5
安徽省
淮北市
地級市
5
浙江省
麗水市
地級市
5
江蘇省
徐州市
地級市
5
遼寧省
盤錦市
地級市
5
浙江省
湖州市
地級市
5
四川省
遂寧市
地級市
5
安徽省
蚌埠市
地級市
5
黑龍江省
伊春市
地級市
5
安徽省
宣城市
地級市
5
湖南省
湘潭市
地級市
5
河北省
秦皇島市
地級市
5
內蒙古自治區
通遼市
地級市
5
(2021年10月9日起恢復[15])
山東省
萊蕪市[註 1]
地級市
5
不適用(撤市)
河北省
邯鄲市
地級市
5
(2022年3月3日起恢復)
陝西省
咸陽市
地級市
5
寧夏回族自治區
石嘴山市
地級市
5
遼寧省
鞍山市
地級市
5
四川省
瀘州市
地級市
5
江西省
吉安市
地級市
5
河南省
新鄉市
地級市
5
貴州省
遵義市
地級市
5
安徽省
安慶市
地級市
5
甘肅省
嘉峪關市
地級市
5
福建省
莆田市
地級市
5
福建省
龍巖市
地級市
5
浙江省
台州市
地級市
5
河南省
駐馬店市
地級市
5
江西省
贛州市
地級市
5
上海市
徐匯區
市轄區
5
上海市
嘉定區
市轄區
5
重慶市
江北區
市轄區
5
北京市
通州區
市轄區
5
山東省
膠州市
縣級市
5
江蘇省
丹陽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諸暨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海寧市
縣級市
5
山東省
壽光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長興縣
縣
5
江蘇省
宜興市
縣級市
5
江蘇省
江陰市
縣級市
5
河南省
鞏義市
縣級市
5
江蘇省
常熟市
縣級市
5
安徽省
當塗縣
縣
5
湖南省
韶山市
縣級市
5
山東省
萊州市
縣級市
5
湖北省
宜都市
縣級市
5
廣東省
博羅縣
縣
5
山東省
榮成市
縣級市
5
江蘇省
溧陽市
縣級市
5
山東省
乳山市
縣級市
5
內蒙古自治區
鄂托克前旗
旗
5
安徽省
天長市
縣級市
5
江蘇省
如皋市
縣級市
5
吉林省
梅河口市
縣級市
5
河南省
永城市
縣級市
5
河南省
西峽縣
縣
5
江西省
南昌縣
縣
5
河北省
正定縣
縣
5
海南省
瓊海市
縣級市
5
雲南省
騰衝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餘姚市
縣級市
5
山西省
孝義市
縣級市
5
陝西省
鳳縣
縣
5
河北省
遷安市
縣級市
5
河南省
長垣市[註 2]
縣級市
5
雲南省
安寧市
縣級市
5
陝西省
志丹縣
縣
5
福建省
石獅市
縣級市
5
吉林省
敦化市
縣級市
5
安徽省
巢湖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桐廬縣
縣
5
廣東省
龍門縣
縣
5
福建省
武平縣
縣
5
湖北省
大冶市
縣級市
5
浙江省
瑞安市
縣級市
5
山東省
龍口市
縣級市
5
福建省
晉江市
縣級市
5
廣東省
四會市
縣級市
5
重慶市
忠縣
縣
5
福建省
沙縣區[註 3]
市轄區
5
不適用(撤縣設區)
內蒙古自治區
準格爾旗
旗
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昌吉市
縣級市
5
雲南省
昆明市
省會
6
不適用
甘肅省
蘭州市
省會
6
上海市
閔行區
市轄區
6
天津市
西青區
市轄區
6
天津市
北辰區
市轄區
6
上海市
崇明區
市轄區
6
天津市
濱海新區
市轄區
6
重慶市
合川區
市轄區
6
上海市
松江區
市轄區
6
上海市
金山區
市轄區
6
上海市
青浦區
市轄區
6
重慶市
沙坪垻區
市轄區
6
重慶市
涪陵區
市轄區
6
北京市
延慶區
市轄區
6
湖北省
十堰市
地級市
6
江蘇省
鹽城市
地級市
6
浙江省
金華市
地級市
6
浙江省
衢州市
地級市
6
山東省
濟寧市
地級市
6
江蘇省
淮安市
地級市
6
山東省
泰安市
地級市
6
浙江省
舟山市
地級市
6
四川省
德陽市
地級市
6
廣東省
肇慶市
地級市
6
江蘇省
連雲港市
地級市
6
安徽省
滁州市
地級市
6
河南省
焦作市
地級市
6
江西省
萍鄉市
地級市
6
雲南省
普洱市
地級市
6
湖北省
鄂州市
地級市
6
河南省
漯河市
地級市
6
河北省
廊坊市
地級市
6
河南省
南陽市
地級市
6
湖北省
荊門市
地級市
6
吉林省
吉林市
地級市
6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市
地級市
6
四川省
自貢市
地級市
6
四川省
眉山市
地級市
6
安徽省
黃山市
地級市
6
湖南省
郴州市
地級市
6
山西省
晉城市
地級市
6
雲南省
曲靖市
地級市
6
河南省
信陽市
地級市
6
安徽省
宿州市
地級市
6
陝西省
銅川市
地級市
6
四川省
宜賓市
地級市
6
貴州省
六盤水市
地級市
6
河南省
商丘市
地級市
6
湖南省
婁底市
地級市
6
福建省
寧德市
地級市
6
江西省
景德鎮市
地級市
6
山西省
忻州市
地級市
6
安徽省
阜陽市
地級市
6
浙江省
德清縣
縣
6
安徽省
金寨縣
縣
6
吉林省
延吉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曲阜市
縣級市
6
河南省
林州市
縣級市
6
江蘇省
邳州市
縣級市
6
江蘇省
啟東市
縣級市
6
河北省
大廠回族自治縣
縣
6
浙江省
慈谿市
縣級市
6
江蘇省
海安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嘉善縣
縣
6
江蘇省
崑山市
縣級市
6
安徽省
廣德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海鹽縣
縣
6
浙江省
平湖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安吉縣
縣
6
江西省
宜豐縣
縣
6
湖北省
枝江市
縣級市
6
河南省
新安縣
縣
6
安徽省
寧國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新泰市
縣級市
6
湖南省
寧鄉市
縣級市
6
山西省
靜樂縣
縣
6
湖北省
竹山縣
縣
6
四川省
都江堰市
縣
6
安徽省
歙縣
縣
6
四川省
米易縣
縣
6
江蘇省
句容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臨海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建德市
縣級市
6
陝西省
彬州市
縣級市
6
河南省
平輿縣
縣
6
廣東省
德慶縣
縣
6
福建省
上杭縣
縣
6
貴州省
凱里市
縣級市
6
山西省
古縣
縣
6
江西省
玉山縣
縣
6
江蘇省
太倉市
縣級市
6
江蘇省
如東縣
縣
6
四川省
閬中市
縣級市
6
浙江省
義烏市
縣級市
6
陝西省
吳起縣
縣
6
浙江省
嵊州市
縣級市
6
吉林省
通化縣
縣
6
內蒙古自治區
杭錦旗
縣
6
河北省
文安縣
縣
6
河南省
柘城縣
縣
6
江蘇省
靖江市
縣級市
6
貴州省
仁懷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肥城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青州市
縣級市
6
湖北省
丹江口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昌邑市
縣級市
6
重慶市
巫溪縣
縣
6
雲南省
景洪市
縣級市
6
黑龍江省
樺南縣
縣
6
福建省
福清市
縣級市
6
山西省
長子縣
縣
6
廣東省
仁化縣
縣
6
山西省
沁水縣
縣
6
河南省
汝州市
縣級市
6
吉林省
集安市
縣級市
6
雲南省
石林彝族自治縣
縣
6
河北省
遵化市
縣級市
6
山東省
諸城市
縣級市
6
四川省
江油市
縣級市
6
雲南省
楚雄市
縣級市
6
河南省
蘭考縣
縣
6
江西省
蘆溪縣
縣
6
江西省
大余縣
縣
6
江蘇省
高郵市
縣級市
6
湖南省
湘潭縣
縣
6
廣西壯族自治區
北流市
縣級市
6
青海省
玉樹市
縣級市
6
雲南省
澄江市
縣級市
6
福建省
德化縣
縣
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博樂市
縣級市
6
安徽省
桐城市
縣級市
6
河南省
新縣
縣
6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自治區首府
7
不適用
北京市
石景山區
市轄區
7
北京市
門頭溝區
市轄區
7
北京市
順義區
市轄區
7
北京市
懷柔區
市轄區
7
北京市
密雲區
市轄區
7
天津市
河東區
市轄區
7
天津市
南開區
市轄區
7
天津市
東麗區
市轄區
7
天津市
寶坻區
市轄區
7
上海市
黃浦區
市轄區
7
上海市
普陀區
市轄區
7
上海市
虹口區
市轄區
7
上海市
寶山區
市轄區
7
重慶市
江津區
市轄區
7
河北省
承德市
地級市
7
內蒙古自治區
呼倫貝爾市
地級市
7
內蒙古自治區
烏蘭察布市
地級市
7
遼寧省
營口市
地級市
7
遼寧省
遼陽市
地級市
7
安徽省
淮南市
地級市
7
安徽省
六安市
地級市
7
安徽省
亳州市
地級市
7
安徽省
池州市
地級市
7
江西省
九江市
地級市
7
江西省
上饒市
地級市
7
山東省
德州市
地級市
7
山東省
聊城市
地級市
7
山東省
濱州市
地級市
7
山東省
菏澤市
地級市
7
河南省
平頂山市
地級市
7
河南省
安陽市
地級市
7
河南省
鶴壁市
地級市
7
河南省
周口市
地級市
7
湖北省
黃石市
地級市
7
湖北省
襄陽市
地級市
7
湖北省
荊州市
地級市
7
湖北省
咸寧市
地級市
7
湖南省
衡陽市
地級市
7
湖南省
邵陽市
地級市
7
湖南省
益陽市
地級市
7
廣東省
韶關市
地級市
7
廣東省
汕頭市
地級市
7
廣東省
茂名市
地級市
7
廣東省
河源市
地級市
7
廣東省
清遠市
地級市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
地級市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北海市
地級市
7
四川省
攀枝花市
地級市
7
四川省
雅安市
地級市
7
四川省
巴中市
地級市
7
四川省
資陽市
地級市
7
雲南省
保山市
地級市
7
雲南省
麗江市
地級市
7
陝西省
渭南市
地級市
7
陝西省
榆林市
地級市
7
寧夏回族自治區
吳忠市
地級市
7
河北省
平山縣
縣
7
河北省
灤南縣
縣
7
河北省
臨漳縣
縣
7
河北省
懷來縣
縣
7
河北省
固安縣
縣
7
河北省
辛集市
縣級市
7
河北省
新樂市
縣級市
7
河北省
武安市
縣級市
7
河北省
定州市
縣級市
7
山西省
岢嵐縣
縣
7
山西省
洪洞縣
縣
7
內蒙古自治區
土默特右旗
旗
7
內蒙古自治區
鄂托克旗
旗
7
內蒙古自治區
烏審旗
旗
7
內蒙古自治區
烏拉特中旗
旗
7
遼寧省
海城市
縣級市
7
遼寧省
北票市
縣級市
7
遼寧省
建平縣
縣級市
7
吉林省
輝南縣
縣
7
吉林省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縣
7
吉林省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縣
7
黑龍江省
鐵力市
縣級市
7
黑龍江省
同江市
縣級市
7
黑龍江省
撫遠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新沂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儀徵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揚中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興化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泰興市
縣級市
7
江蘇省
東海縣
縣
7
江蘇省
金湖縣
縣
7
江蘇省
射陽縣
縣級市
7
浙江省
桐鄉市
縣級市
7
浙江省
東陽市
縣級市
7
浙江省
江山市
縣級市
7
浙江省
溫嶺市
縣級市
7
浙江省
開化縣
縣
7
浙江省
岱山縣
縣
7
浙江省
嵊泗縣
縣
7
安徽省
潛山市
縣級市
7
安徽省
明光市
縣級市
7
安徽省
肥東縣
縣
7
安徽省
肥西縣
縣
7
安徽省
南陵縣
縣
7
安徽省
休寧縣
縣
7
安徽省
潁上縣
縣
7
安徽省
霍山縣
縣
7
安徽省
郎溪縣
縣
7
福建省
閩侯縣
縣
7
福建省
泰寧縣
縣
7
福建省
惠安縣
縣
7
福建省
永春縣
縣
7
福建省
雲霄縣
縣
7
福建省
東山縣
縣
7
福建省
武夷山市
縣級市
7
江西省
樂平市
縣級市
7
江西省
井岡山市
縣級市
7
江西省
豐城市
縣級市
7
江西省
上栗縣
縣
7
江西省
武寧縣
縣
7
江西省
新幹縣
縣
7
江西省
婺源縣
縣
7
山東省
平陰縣
縣
7
山東省
廣饒縣
縣
7
山東省
金鄉縣
縣
7
山東省
齊河縣
縣
7
山東省
博興縣
縣
7
山東省
萊西市
縣級市
7
山東省
滕州市
縣級市
7
山東省
鄒城市
縣級市
7
山東省
臨清市
縣級市
7
山東省
鄒平市
縣級市
7
河南省
滎陽市
縣級市
7
河南省
新鄭市
縣級市
7
河南省
登封市
縣級市
7
河南省
禹州市
縣級市
7
河南省
洛寧縣
縣
7
河南省
寶豐縣
縣
7
河南省
滑縣
縣
7
河南省
方城縣
縣
7
河南省
民權縣
縣
7
河南省
睢縣
縣
7
河南省
西平縣
縣
7
河南省
泌陽縣
縣
7
湖北省
竹谿縣
縣
7
湖北省
遠安縣
縣
7
湖北省
嘉魚縣
縣
7
湖北省
當陽市
縣級市
7
湖北省
老河口市
縣級市
7
湖北省
鍾祥市
縣級市
7
湖北省
仙桃市
縣級市
7
湖北省
天門市
縣級市
7
湖南省
平江縣
縣
7
湖南省
桂陽縣
縣
7
湖南省
道縣
縣
7
湖南省
寧遠縣
縣
7
湖南省
新田縣
縣
7
湖南省
江華瑤族自治縣
縣
7
湖南省
汨羅市
縣級市
7
廣東省
乳源瑤族自治縣
縣
7
廣東省
佛岡縣
縣
7
廣東省
鶴山市
縣級市
7
廣東省
廉江市
縣級市
7
廣東省
英德市
縣級市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蒙山縣
縣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巴馬瑤族自治縣
縣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扶綏縣
縣
7
廣西壯族自治區
平果市
縣級市
7
海南省
文昌市
縣級市
7
海南省
昌江黎族自治縣
縣級市
7
四川省
簡陽市
縣級市
7
四川省
隆昌市
縣級市
7
四川省
峨眉山市
縣級市
7
四川省
西昌市
縣級市
7
四川省
北川羌族自治縣
縣
7
四川省
江安縣
縣
7
四川省
大竹縣
縣
7
四川省
漢源縣
縣
7
四川省
樂至縣
縣
7
貴州省
玉屏侗族自治縣
縣
7
貴州省
鎮遠縣
縣
7
貴州省
龍里縣
縣
7
貴州省
盤州市
縣級市
7
貴州省
赤水市
縣級市
7
雲南省
羅平縣
縣
7
雲南省
大姚縣
縣
7
雲南省
開遠市
縣級市
7
雲南省
蒙自市
縣級市
7
雲南省
文山市
縣級市
7
西藏自治區
曲水縣
縣
7
陝西省
麟遊縣
縣
7
陝西省
府谷縣
縣
7
甘肅省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縣
7
甘肅省
崇信縣
縣
7
甘肅省
玉門市
縣級市
7
甘肅省
敦煌市
縣級市
7
甘肅省
永靖縣
縣
7
青海省
格爾木市
縣級市
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鄯善縣
縣
7
省份分布
編輯
截至2025年, 全國文明城市按照省份排名較前的有河南省(39個)、山東省(37個)、江蘇省(36個)、浙江省(33個)、安徽省(33個)等:
河南省
省會或副省級城市:鄭州市;
地級市:洛陽市、許昌市、濮陽市、新鄉市、駐馬店市、焦作市、漯河市、南陽市、信陽市、商丘市、平頂山市、安陽市、鶴壁市、周口市;
縣級市、縣:濟源市、鞏義市、永城市、西峽縣、長垣縣、林州市、新安縣、平輿縣、柘城縣、汝州市、蘭考縣、新縣、滎陽市、新鄭市、登封市、禹州市、洛寧縣、寶豐縣、滑縣、方城縣、民權縣、睢縣、西平縣、泌陽縣。
山東省
省會或副省級城市:青島市、濟南市;
地級市:煙臺市、臨沂市、淄博市、威海市、濰坊市、東營市、日照市、泰安市、濟寧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菏澤市;
縣級市、縣:膠州市、壽光市、萊州市、榮成市、乳山市、龍口市、曲阜市、新泰市、肥城市、青州市、昌邑市、諸城市、平陰縣、廣饒縣、金鄉縣、齊河縣、博興縣、萊西市、滕州市、鄒城市、臨清市、鄒平市。
江蘇省
省會或副省級城市:南京市;
地級市:南通市、蘇州市、揚州市、常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連雲港市;
縣級市、縣:張家港市、 丹陽市、宜興市、江陰市、常熟市、溧陽市、如皋市、邳州市、啟東市、海安市、崑山市、句容市、太倉市、如東縣、靖江市、高郵市、新沂市、儀徵市、揚中市、興化市、泰興市、東海縣、金湖縣、射陽縣。
浙江省
省會或副省級城市:寧波市、杭州市;
地級市:嘉興市、紹興市、溫州市、麗水市、湖州市、台州市、金華市、衢州市、舟山市;
縣級市、縣:諸暨市、長興縣、餘姚市、桐廬縣、瑞安市、德清縣、慈谿市、嘉善縣、海鹽縣、平湖市、安吉縣、臨海市、建德市、義烏市、嵊州市、桐鄉市、東陽市、江山市、溫嶺市、開化縣、岱山縣、嵊泗縣。
安徽省
省會或副省級城市:合肥市;
地級市:馬鞍山市、銅陵市、蕪湖市、淮北市、蚌埠市、宣城市、安慶市、滁州市、黃山市、宿州市、阜陽市、淮南市、六安市、亳州市、池州市;
縣級市、縣:天長市、當塗縣、金寨縣、廣德市、寧國市、歙縣、桐城市、潛山市、明光市、肥東縣、肥西縣、南陵縣、休寧縣、潁上縣、霍山縣、郎溪縣。
評價
編輯
主管部門的級別高低,是城市稱號等級的最直接衡量標準。就「全國文明城市」這一稱號而言,評定單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是正部級單位,歷任主任都是中共中央宣傳部的常務副部長;而五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除第一任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外,後幾任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這導致「全國文明城市」這一稱號特別受參選城市黨委、政府的重視。[1]
有媒體評論稱:「如果你到某個城市,突然發現這個城市很多臨街小餐館關門了,各種流動攤販不見了,城市街道變得整齊乾淨冷清了,而到政府機關辦事則往往發現找不到人,那這個城市一定是在創文創衛驗收期。有些城市行政機關見不到人,是因為他們正在街上忙着消滅煙頭、落葉甚至蒼蠅。」[21]中國新聞網則回顧了部分城市申報「全國文明城市」期間的舉措,如2009年鄭州市築「遮羞牆」遮擋道路兩邊的雜物,2011年濟源市發起「撿煙頭狀元」評選,2014年武漢市全城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22]
註釋
編輯
^ 2019年1月9日撤銷,併入濟南市
^ 原為長垣縣,2019年8月改為縣級市
^ 原為沙縣,2021年2月撤縣設區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海天. “全国文明城市”有多珍贵?. 搜狐網. 2015-01-06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 2.0 2.1 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20-11-10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3.0 3.1 3.2 創城小知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文明網
^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廣大市民應如何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宜昌市旅遊局
^ 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05-10-27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 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和第四批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区)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09-01-23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6).
^ 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27个). 中國文明網. 2011-12-21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1).
^ 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 中國文明網. 2015-02-28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7).
^ 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17-11-14 [201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 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25-05-23 [2025-05-28].
^ 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第二批). 中國文明網. 2009-01-22 [201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 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区)(第三批). 中國文明網. 2011-12-20 [201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1).
^ 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第四批). 中國文明網. 2015-02-28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 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中國文明網. 2025-05-23 [2025-05-28].
^ 15.0 15.1 15.2 内蒙古三城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 新華網. [202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 南宁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 新華網.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拉萨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 中國西藏網. [2021-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 康克佳. 媒体:唐山全国文明城市资格被停止. 中國城市報. 2022-06-22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 泉州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岳懷讓. 石家庄恢复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此前因市长落马被一票否决. 澎湃. [202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8).
^ 杜修琪; 郭子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什么这么受到官员重视?. 鳳凰網. 2017-09-21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 陳伊昕. 文明城市评选花絮不断 创建重在平时而非“评时”. 中國新聞網. 2015-01-08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